今天钓鱼人给各位分享云南大理弥渡黑坑的相关知识,其中也会对大理弥渡有哪些旅游景点(大理弥渡有哪些旅游景点免费)进行详细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我们开始吧!
密祉景区密祉乡位于云南省中西部,东北与本县苴力、寅街两镇接壤,西南与巍山、南涧两县毗邻。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。辖6个村委会、36个自然村、40个村民小组,2007年末总人口16236人,距县城30公里,海拔1800—3064米,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年均气温14.5℃—15.3℃,年降雨量850毫米,森林覆盖率达72.08%,居全州之首。天生桥天生桥位于弥渡县城东约4公里,距祥临高速公路1.5公里的万花溪中。天生桥景区地域614亩,整个景区由天生桥、东峙壁、西峙壁和龙潭构成。天生桥桥全长60米、高50米、桥孔最宽处23.5米,最高点11.5米,桥壁平均厚度13米。铁柱庙铁柱庙因“南诏铁柱”而得名。“南诏铁柱”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,是我国唐、南诏时期唯一留存下来的古铁柱实物。文物古迹截止到2013年共发现、调查、落实和清理各类文物项目475项(处、件)。其中,古城遗址5处,现有遗存2处,石棺葬6处,火葬群8处,名人墓5处,古建筑41处,碑刻84块,馆藏文物169件,古字画169件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南诏铁柱”,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”、永增玉皇阁、白崖城遗址、金殿窝遗址等。
1942年,从南洋回国途经大理的著名画家徐悲鸿,曾经写下一副赞美苍洱风光的楹联:“乞食妙香国,销魂清碧溪。”他把寄居大理称作“乞食妙香国”,既恢谐地道出了他颠沛流离中的心境,又急切地道出了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。 过去,大理的名称很多,“妙香古国”就是其中最常见的美称。最早称大理为“妙香国”的是明朝云南右参政(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)谢肇浙的《滇略》,书中说:“世传苍洱之间,在天竺为妙香国。观音大士,数居其地。”清代僧人同揆(文果)的《苍洱丛谈》也说:“大理府为天竺妙香国。”清康熙年间知名的文人姚安土官高奣映在鸡足山修《鸡足山志》之余,常徜徉于苍山洱海之间,并将游踪写成诗集《妙香国草》,他在诗集的《自序》中写道:“曩之榆(大理),罗刹域;今之榆,佛念众生。化鬼国为佛国,仍此中一大变故,故昔称此土为妙香国焉。不由变恶迁善而泛以相及欤?斯集成,爰以‘妙香’著其名。” 为什么前人要称大理为“妙香国”呢?一般认为,大理是佛教胜地,故以妙香国名之。不错,在古代大理,佛教盛行到了“家无贫富皆有佛,人不以老壮,手不释数珠”的程度,但佛教盛行不仅仅是大理一地,为何独称大理为“妙香”呢?这得从“妙香”二字的来由谈起。方国瑜先生说:“梵语‘乾陀’之意为妙香。”照字面解,乾为香,陀罗为遍,即“香遍国”,“言遍此国内多生香气之花”。佛教认为,“香为佛使”,“香为信心之使”;佛土上,香可启迪身心,治疗疾病,度化众生到极其遥远的东方极乐世界。佛教还认为: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苦海无边的凡俗娑婆世界,在其上方,有四十二恒河沙数、香水海环绕的佛国众香国,又称香积国,也就是香遍国,这是一个美妙得无与伦比的和谐康乐的境界,是佛教徒心目中的乌托邦。 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,佛教已经在大理广为传播,并且十分盛行,其盛况有“洱水与苍山,佛教之齐鲁”的称誉。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在国内竭力推行佛教,先后封了许多僧侣(其中有早期从印度来的赞陀崛多)为“国师”,享有极高的权力。大理国二十二主中,有七人禅位为僧(有说九人),一人被废为僧,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(即便于是笃信佛教的梁武帝,或是清朝的顺治和雍正,最终也未能出家)。南诏大理国的统治者“劝民每岁正、五、九月持斋,禁宰牲口”,“家有佛龛供奉佛像,诵念经典,手拈素珠,口念佛号”。当时,国内官员,上至国相,下至一般官吏,多从佛教徒中选拔,就连学校也设在寺院,学生即僧侣。大理的这种佛教氛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此其一;而大理的自然条件之优越更是“妙香国”称谓的另一原由。明代的杨士云说大理“四时之气,常如初春,寒止于凉,暑止于温”,王士性说“乐土以居,佳山川以游,二者尝不能兼,惟大理得之。……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”,杨升庵说大理“香风满道,芳气袭人”,这种绝妙的和谐,确实是古人心目中的佛教乌托邦。因此,人们就以“妙香佛国”称大理,简称妙香国,意思是说,大理为佛国妙土,是人们理想中的香遍国。 为什么说“大理是云南文明之源”? 上世纪50年中期以来,云南省有几次令世人瞩目的考古发现。1957年3月,在剑川海门口挖掘河道工程中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,其年代距今3000多年,相当于商代晚期。在这处遗址中,出土文物近千件,其中除石器外,有铜器14件。这是一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,证明滇西一带是迄今发现云南古代制造青铜器较早的地区。1963年,在祥云**那又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,墓中有一具长两米、由七块铜板组成的铜棺,还出土不少铜质的用具、兵器、农具等,其年代距今约2350年,相当于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。1975年和1976年,在楚雄东南7公里的万家坝、清龙河西一平方米的台地上,考古工作者又发掘出东周墓葬79座,出土青铜农具竟达200多件,另有铜鼓5件、羊角纽编钟一套,其年代接近**那遗址。1955年至1960年,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,出土文物4000余件。1964年在安宁太极山、1972年在江川李家山先后发掘了数十座古墓葬,出土了与石寨山相同的大量古滇国文物,其中有丰富的青铜器,而且还有比青铜器优越一步的铁器,时代大致在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年。这一系列的发现,引起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的浓厚兴趣。在对万家坝、**那和李家山、石寨山出土遗物进行认真的比较之后,他们认为:“这两者的基本特征相同。但前者朴质,后者精致;再加上前者无铁,后者出现了铁器;两者的区别是显著的。这种区别与其说是由于地区的不同,还不如说是由于时代的差异。万家坝和**那代表的是云南青铜文化较早阶段,而石寨山和李家山代表的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鼎盛阶段,也就是从青铜时代过渡的阶段,从器物种类的由简到繁及形制上的变化,即可看出后者是前者的发展。”(汪宁生《云南考古》)也就是说,从剑川的海门口到江川的李家山,存在着联系密切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链条。马曜先生在《大理文化论》一文中说“真正的‘文明’一词表示人类社会组织的历史阶段,也就是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。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二里头文化时期。在云南,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,也出现了文明的萌芽。1957年在洱海北部剑川县海门口发现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文化遗址,相当于商代晚期,这是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文化。”马曜先生进而对祥云**那铜棺、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青铜器、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青铜器,在年代和成熟度上作了深入的对比研究,得出结论:“不论以母系社会为标志的云南新石器文化或继起的以*隶社会为标志的云南青铜器文化,都显示出一条从洱海周围经楚雄地区向滇池地区发展的线索。”他认为从海门口到石寨山是“滇文化形成”的阶段,而从西爨到南诏是“云南文化中心的西移”的结果,这是云南文化史的一个大圈。不管怎么说,大理是云南文明之源是无疑的。
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,占全国面积4.11%,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。北回归线穿过省境南部。该省的东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,北面是四川省,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区。云南的国境线长4,060公里,与3个国家接壤:西面是缅甸(主要口岸是瑞丽),南面是老挝(主要口岸是磨憨),东南方是越南(主要口岸是河口)。折叠气候云南省气候有北热带、南亚热带、中亚热带、北亚热带、暖温带、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。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、季风气候、山原气候的特点。其主要表现为: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云南纬度和海拔相关。从纬度看,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、赣、湘、黔一带的地理纬度,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,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.6m,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。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、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,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。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,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,大致由北向南递增,平均温度在5~24℃左右,南北气温相差达19℃左右。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,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,出现了“北边炎热南边凉”的现象。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,因境内多山,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,形成山高谷深,由河谷到山顶,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,一般高原每上升100m,温度即降低0.6℃左右。年温差小,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,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,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,也受云雨的影响。夏季,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~22℃左右;冬季,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~8℃以上。年温差一般为10~15℃,但阴雨天气温较低。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,午热,尤其是冬、春两季,日温差可达12~20℃。降水充沛,干湿分明,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,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。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,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。冬季位于“昆明准静止锋”的西侧,受单一暖气团控制,降水稀少。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,潮湿闷热,降水充沛。降水量最多是6~8三个月,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%。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,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~20%。云南无霜期长。南部边境全年无霜;偏南的文山、蒙自、思茅,以及临沧、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~330天;中部昆明、玉溪、楚雄等地约250天;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~220天。云南光照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~150千卡。折叠湖泊滇池位于昆明市区南部,被誉为“高原明珠”,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湖泊、中国第六大淡水湖。湖泊面积311.388k㎡,流域面积2920k㎡,平均水深5.12m,最深处为11.3m,蓄水量为15.931亿m3。海拔1887m,湖岸线长约200km。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,位于大理市区北部,湖泊面积252.91k㎡,流域面积2565k㎡,平均水深10.8m,最大水深21.5m,湖面海拔1966m,蓄水量28.8亿m3,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.25亿m3。抚仙湖是中国第二深水湖泊,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,位于玉溪市澄江县、江川县、华宁县三县交界处。湖面海拔1722.5m,面积216.6k㎡,流域面积674.69k㎡,最大水深158.9m,平均水深92.5m,蓄水量189.3亿立方米。程海是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深水湖泊,没有出流,位于永胜县西南部,流域面积318.3k㎡,湖泊面积77.2k㎡,平均水深25.9m,最大水深36.7m,蓄水量19.87亿m3,湖岸线长45.1km。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的两省交界处,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。湖面面积50.8k㎡,其中云南境内30.3k㎡。杞麓湖是一个封闭型高原湖泊,湖泊面积35.9平方公里,流域面积354.2平方公里,最大水深6.8米,平均水深4米,蓄水量1.7亿立方米。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,通过2.2公里的隔河与抚仙湖相联。湖泊面积34.7平方公里,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,平均水深5.91米,最大水深9.5米,蓄水量1.84亿立方米。阳宗海湖泊面积31.9平方公里,平均水深20米,最大水深29.7米,流域面积192 平方公里,蓄水量6.04亿立方米,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500万立方米。异龙湖位于石屏县东南部,湖泊面积92k㎡,流域面积360.4k㎡,平均水深约5m,最大水深6.55m,蓄水量1.145亿。异龙湖流域主要包括石屏县的5个乡镇。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分布在滇中、滇南、滇西和滇西北,分属昆明市、玉溪市、大理州、丽江市和红河州;其中滇池、程海和泸沽湖属长江水系,抚仙湖、杞麓湖、异龙湖、星云湖和阳宗海属珠江水系,洱海属澜沧江水系。水系:云南省大小河流共600多条,其中较大的有180条,多为入海河流的上游。折叠地貌云南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% ,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,纵横起伏,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。滇西纵谷区,高黎贡山为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上的高山顶部,常有永久积雪,形成奇异、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。金沙江“虎跳涧”峡谷,与两侧山岭相对高差达 3000 余米,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。澜沧江的西当铁索至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顶,直线距离约12 公里,高差竟然达到4760 米,在10 余公里的狭小范围内,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,自然景色相当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。全省分三个梯层,滇西北徳钦、香格里拉县一带为第一梯层,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,南部、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,平均每公里递降 6 米 。盆地和高原台地,西南地区俗称“坝子”。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。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,留存较为完整,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。另外,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“明星”,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、种类丰富、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,有力地证明了“寒武纪生物大爆炸”的存在。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“泥石流博物馆”,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,再加上气候、地形等原因影响,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,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。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,断陷盆地星罗棋布。云南这些盆地又称“坝子”。云南全省面积在1k㎡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,面积在100k㎡以上的坝子有49个,云南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,面积为771.99k㎡。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:昆明坝(763.6k㎡)、洱海坝(601k㎡)、昭鲁坝(524.76k㎡)、曲沾坝(435.82k㎡)、固东坝(432.79k㎡)、嵩明坝(414.6k㎡)、平远坝(406.88k㎡)、盈江坝(339.99k㎡)、蒙自坝(217k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