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钓鱼人给各位分享泰安汶口黑坑的相关知识,其中也会对由彩陶、黑陶、骨耜的出土,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什么?进行详细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我们开始吧!
1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,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,是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的。遗址中出土了两千九百二十多件骨器,其种类有耜、镞、凿、针、匕等。2彩陶是仰韶文化的象征。3黒陶是龙山文化的象征。4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,判断新时期时代的3个特征:一,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;二,发明了陶器; 三,出现了原始农业、养畜业和手工业。
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。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, 大汶口文化遗存也有灰陶、黑陶,并有少量硬质白陶。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、划纹,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。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。三足器、圆足器发达,也有平底器、圜底器和袋足器。典型器物为觚形器、釜形器、钵形器、罐形器、镂孔圈足豆、双鼻壶、背壶、宽肩壶、实足鬹、袋足鬹、高柄杯、瓶和大口尊等。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。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、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。在王因、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,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,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,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,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。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。此外,死者随葬獐牙、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,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。
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朝代晚期,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,北入旅大地区,南达江苏、皖北,西抵河南中部,东至山东半岛,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。该遗址面积达82万平方米,文化层堆积一般2~4米,清理出墓葬189座,出土房址14座、灰坑120多个,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2000。丰富的文化遗存,显示出它与中原仰韶文化有显著差别,反映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类型。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,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,命名为“大汶口文化”。大汶口文化的发现,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,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。证明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,它不仅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,为黄、淮流域及山东、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,且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。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,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,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,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。↗前期:母系氏族公社阶段(妇女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)氏族阶段↘后期:父系氏族公社阶段(男子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)
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我国山东省。
大汶口遗址,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,总面积约82.5万平方米,是约6100-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,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。
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-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,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,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。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,南岸约20万平方米,总体地势北高南低。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、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,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 。
扩展资料:大汶口遗址与大汶口文化的发现,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。这支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和苏皖两省邻近山东的地区,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纪至前二十四世纪之间。由于它的发现,使这个地区的史前历史,从龙山时期上推了大约两千年 。
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,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,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,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、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,提供了重要的线索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大汶口遗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