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钓鱼人给各位分享汉川马口黑坑的相关知识,其中也会对汉川那有专休闲供钓鱼的地(汉川哪里可以钓鱼)进行详细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我们开始吧!
不知道这个钓鱼算不算,只是位置不太好,但鱼非常多。
汉川市马口镇镇**驻马口,人口80278人,面积58.1平方千米。辖6个居委会、36个村委会:新正街、曾家湾、徐家岭、石头路、三五O九、丁集、英山、邱子脑、敖家、松林、八屋窑、周湖、金河、马口、窑新、新庄、高山、高庙、官山、枣树、严山、五福、关圣、土桥、范岭、柴林、大咀、船厂、中岭、旧港、横山、旭高、丁集、七吴、光明、白马、庙湾、童岭、八大、雄伟、雄丰、回龙。 汉川市马口镇紧邻武汉,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境内而得名汉川。 马口的确是古老的。这个汉江边的小镇,在古云梦泽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,创造文明。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马口,据说是因为马口的地势宛如一匹躺着的骏马睡在河边,而岭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的从马口流出,当地百姓即景生情,名之“洗马口”。三国时期,关羽从荆州下汉阳,中途经过洗马口,大军在此休息,关羽牵马到河里饮水后,将马系在洗马头口的一块大石上,次日天明才率军离去。关羽走后,这里人以关公在马口头上系马为荣,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。在马口的老街,当地老辈人告诉我,马口以前有关圣庙,在距马口不远的汉江边,现在还有关圣大队和关圣村的地名。 北依汉水,南临白石湖的马口,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。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,又得汉水之利,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武汉沦陷,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,商业更是兴盛,有“小汉口”之称。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,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,由于地处汉水边,当地人叫它正街,也叫它老街。春阳灿烂,在汉川县委宣传部熊国春科长和马口镇委办公室饶国栋主任陪同下,我走进了马口老街。81岁的梁书箴老人是这里的老居民,他告诉我,老街的街道原来是由青石铺成的石板路,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陈的官员告老回乡后捐资修建的。当年马口的青石路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,有大约两三里路长。这是汉川县城的第一条石板街,也是汉川最长的一条石板街。走在石板路上,夏天不觉得炎热,雨天不担心湿鞋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马口老街变成了水泥路面,但石板路仍是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长的记忆。在老街的尽头,我看到仅存的几块石板,尽管非常不起眼,却是石板老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。 见证了马口当年风光的,还有那些老房子。在马口老街,百年以上的老房子至少有五六栋。从外观看,这些房子实在太旧了,但是走进其中,看到那幽深的天井,木制的墙壁、天花板,门窗上的雕花,我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。在一间有两个天井的老房子里,我看到一块断裂的长方形石条,石条上雕着万字形花纹,尽管中间断开,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远。梁书箴老人告诉我,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马口的榨油作坊,我们看到的是王礼记榨油坊。王礼记榨油坊在马口一共有六房,是马口最大的榨油作坊之一。作为汉川主要的油料加工基地,马口老街最多时有14家私人榨油坊,200多人从事榨油行业,日产食油达35吨。从这里走出的马口小磨香油,香飘长江和汉江沿线,是马口有名的老字号产品之一。 让马口人怀念的马口老字号,还有潘同春豆瓣酱。据梁书箴老人讲,潘同春是江苏人,清朝末年就来马口做生意了。潘同春在马口最早是开杂货铺的,最后却以酱菜和糕点而出名。潘同春生意最兴盛时,在湖北开了包括汉口在内的9家分店。潘同春在马口经营一百多年,老字号的名声在当地深入人心。时世流转,潘同春的后人早已离开马口,只有厂房还在老街。这是紧邻汉江大堤的一个二层砖石楼房,门楣上的“国营潘同春”字迹已经模糊。我们沿着石砌的路面走进去,发现房子里面别有洞天,非常开阔。问现在的房主,才知道潘家这所房子面积足足有2170平方米。因为大部分都空着,老房子显得有些荒凉,但是房子的气势还在,那些直径1米多长的大缸,无声的说着当年潘同春曾经的兴盛和辉煌。 在马口老街行走,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房前屋后堆满残损的坛坛罐罐。这也是马口的一大特色。汉川有一句俗语:马口的院墙——烂坛(谈)。这句话的本意,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。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,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关系密切。《汉川县志》记载,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(1567——1573年)。清朝末年,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,民国时,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。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陶土生产,土质细腻密实,产品耐酸耐碱,坚实耐用,很受百姓欢迎。马口陶瓷所产都是坛、壶、钵、罐、缸、盆、烘炉等民间最常用的日用品,属于典型的民间陶瓷。马口陶器以品种多样、做工精细、价廉物美而远近闻名,不仅满足十里八乡的农家需求,而且依托汉江黄金水道,行销全国。解放后,马口“八仙坛”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,在全国知名度极高。而马口“老窑工”所津津乐道的,是马口人烧制的绘有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”等故事情节的“泡菜坛子”,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。现在,“马口窑”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淘宝和收藏的对象,而“马口的院墙——烂坛(谈)”这句俗语,也成为马口陶瓷业兴盛的一种见证。 马口老街的尽头,就是汉江干堤。马口是汉江河道最弯曲的地段之一,但现在站在河堤,我已经看不到九曲回肠的汉江了。1983年,马口附近的八一垸被汉江冲开,河道截弯取直缩短了5公里,汉江从此改道北移。当年马口老街河堤边帆船林立,商铺云集的繁华热闹,也渐渐成为历史。 得山水之灵气的系马口,人才亦辈出。1911年10月10日,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首义爆发,第一个起兵响应武昌首义的,是汉川革命*人梁钟汉、梁耀汉、梁辉汉兄弟。梁氏三兄弟就是马口人。《汉川县志》记载,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二天,梁钟汉等人在马口率起义队伍1000多人,直捣汉川县城。知县投降,汉川起义成功,当晚湖北军**汉川军政分府成立,梁钟汉担任军政分府总司令,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个地方军**。梁钟汉的弟弟梁耀汉、梁辉汉后来都为革命牺牲,梁钟汉建国后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,1959年才去世。 马口的人杰,当然不只梁氏兄弟。1928年任省委委员、武昌市委书记的魏人镜,是马口丁集人。解放后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的戏剧家胡沙,是马口金河人。创作的《读书郎》传唱至今的音乐家宋杨,也是马口人。马口还有省立马口中学,私立的耀汉中学,为汉川乃至湖北培养了不少人才。 马口人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享受,那就是听“善书”。善书又称汉川善书,解放前最为风行,马口是当年汉川善书的传播中心。善书的故事主题都是惩恶扬善,说善书的人叫先生,他用富有感染力的声调讲着生动曲折的故事,让台下的人听得如痴如醉。在马口乡村,每当一个村庄“讲善书”,四周的农民都会早早吃了夜饭来赶场。汉川善书的播火人,就是1886年生于马口的说书人王海元。王海元一生宣扬善书,促进了善书在汉江周围的传播。解放前,汉川善书和黄孝大鼓、天沔渔鼓一起进入武汉,被称为“三花进汉”,唱到了武汉的街巷,也唱进寻常百姓的生活。 “清风水美脉不走,青龙白虎戏马口。低潭肥鱼高湖藕,荷月团圆白梁酒。”这是马口一位秀才写下的诗句,这首小诗概括了马口古镇的文化,也说出了马口的特色美食。当年来马口的全国各地商人,首先要品尝这里的白高梁酒,吃低湖的肥鱼和高湖的藕。马口水多鱼也多,鱼能做上百种鱼菜。用高湖藕煨汤是马口人至今的习惯,荷月糕点则是马口人的送礼佳品。
1、欣荣建材厂:坐落于马口镇屋场村竹庄组山上,生产机砖工厂占地面积20亩,总投资200万元,年产值20万元,年创利税20万元。2、马口空心砖厂:坐落于马口岗区造纸厂厂房,产品:空心砖,总投资100万元,年产值80万元,年创利税15万元,厂屋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。 1、豆类:以生产大豆、黄豆、绿豆为主;2、棉花:5000亩;3、水稻:早稻20191亩 中稻6828亩;4、油类:菜籽11000亩 花生485亩 茶油地500亩 桐油;5、甘蔗:40亩;6、红薯:1325亩。 1、全镇共有14所小学(含二所中心小学、马口中心小学、城丰中心小学),在职小学教师172名,拥有86个班级,3050名学生。2、全镇共有二所中学马口中学:占地面积107亩(含教师宿舍),在职教师63名,拥有21个班级,1200名学生。城丰中学:在职教师27名,9个班级,450名学生。 全镇共有二所医院。马口医院、城丰医院,占地面积3515平方米,共有31名医生,座位20张。
一,王平章
王平章,1901年生,湖北汉川人。1920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开始接触马列**。1924年加入中国****青年团,同年转入中国共产*,领导农民运动。
1933年3月28日,**进至河南商城门坎山(今属安徽金寨)时,与敌一个旅遭遇。激战中,王平章壮烈牺牲,时年32岁。为纪念王平章烈士,湖北省人民**于1952年将他创办的汉川“全人小学”改名为“平章小学”。
二,黄良辉
黄良辉,(1840-1904)字耀庭,祖藉汉川分水镇肖家台(同心村)。三十一岁时,考中了同治庚午科举人(1870),榜上名列一等第一名。当时被称为"天下第七,湖北第一"。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其题词曰:"五百年必有名士,十三省只此秀才"。
三,汪桂芬
汪桂芬,生于1860年,卒于1906年,名谦,字艳秋,号美仙,小名惠成。汉川县城关人,梨园世家出身。
汪桂芬在宗程的基础上,形成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“汪派”风格,与谭鑫培、孙菊仙并称为老生“后三杰”。汪桂芬一生演出的剧目很多,代表作有《长亭会》、《文昭关》、《战长沙》、《让成都》、《华容道》、《捉放曹》、《群英会》等。还有部分老旦戏。
四,田宗汉
田宗汉(1839—1906),字云槎,号瀛峤,汉川人。清咸丰贡生,家有收藏万卷古书籍书楼一座,名“对古楼”,田少时读书其间。
先后撰写《汉水源委考》、《治汉要略》、《汉川图记征实》、《湖北省汉水图说》,绘制《汉川县舆图》。《汉川县舆图》初测于1884年,后经三次复测定稿付印,前后历时11年。为湖北第一张县域平面图。
五,向岩
向岩(1872-1959)原名寿荫,字少蒨。湖北汉川人。1905年东渡日本,入东京陆军东斌学校,次年加入同盟会。1908年毕业回国,赴川任陆军速成学堂教官,兼督练公所编译制度等科一等科员。武昌起义后,以川南宣抚使名义发布《谕巴蜀檄》。
撰《新中华民国》,百年前就主张火葬,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。
参考资料来源:汉川市人民**-名人名家
汉川市马口镇镇**驻马口,人口80278人,面积58.1平方千米。辖6个居委会、36个村委会:新正街、曾家湾、徐家岭、石头路、三五O九、丁集、英山、邱子脑、敖家、松林、八屋窑、周湖、金河、马口、窑新、新庄、高山、高庙、官山、枣树、严山、五福、关圣、土桥、范岭、柴林、大咀、船厂、中岭、旧港、横山、旭高、丁集、七吴、光明、白马、庙湾、童岭、八大、雄伟、雄丰、回龙。 汉川市马口镇紧邻武汉,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境内而得名汉川。 马口的确是古老的。这个汉江边的小镇,在古云梦泽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,创造文明。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马口,据说是因为马口的地势宛如一匹躺着的骏马睡在河边,而岭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的从马口流出,当地百姓即景生情,名之“洗马口”。三国时期,关羽从荆州下汉阳,中途经过洗马口,大军在此休息,关羽牵马到河里饮水后,将马系在洗马头口的一块大石上,次日天明才率军离去。关羽走后,这里人以关公在马口头上系马为荣,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。在马口的老街,当地老辈人告诉我,马口以前有关圣庙,在距马口不远的汉江边,现在还有关圣大队和关圣村的地名。 北依汉水,南临白石湖的马口,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。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,又得汉水之利,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武汉沦陷,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,商业更是兴盛,有“小汉口”之称。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,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,由于地处汉水边,当地人叫它正街,也叫它老街。春阳灿烂,在汉川县委宣传部熊国春科长和马口镇委办公室饶国栋主任陪同下,我走进了马口老街。81岁的梁书箴老人是这里的老居民,他告诉我,老街的街道原来是由青石铺成的石板路,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陈的官员告老回乡后捐资修建的。当年马口的青石路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,有大约两三里路长。这是汉川县城的第一条石板街,也是汉川最长的一条石板街。走在石板路上,夏天不觉得炎热,雨天不担心湿鞋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马口老街变成了水泥路面,但石板路仍是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长的记忆。在老街的尽头,我看到仅存的几块石板,尽管非常不起眼,却是石板老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。 见证了马口当年风光的,还有那些老房子。在马口老街,百年以上的老房子至少有五六栋。从外观看,这些房子实在太旧了,但是走进其中,看到那幽深的天井,木制的墙壁、天花板,门窗上的雕花,我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。在一间有两个天井的老房子里,我看到一块断裂的长方形石条,石条上雕着万字形花纹,尽管中间断开,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远。梁书箴老人告诉我,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马口的榨油作坊,我们看到的是王礼记榨油坊。王礼记榨油坊在马口一共有六房,是马口最大的榨油作坊之一。作为汉川主要的油料加工基地,马口老街最多时有14家私人榨油坊,200多人从事榨油行业,日产食油达35吨。从这里走出的马口小磨香油,香飘长江和汉江沿线,是马口有名的老字号产品之一。 让马口人怀念的马口老字号,还有潘同春豆瓣酱。据梁书箴老人讲,潘同春是江苏人,清朝末年就来马口做生意了。潘同春在马口最早是开杂货铺的,最后却以酱菜和糕点而出名。潘同春生意最兴盛时,在湖北开了包括汉口在内的9家分店。潘同春在马口经营一百多年,老字号的名声在当地深入人心。时世流转,潘同春的后人早已离开马口,只有厂房还在老街。这是紧邻汉江大堤的一个二层砖石楼房,门楣上的“国营潘同春”字迹已经模糊。我们沿着石砌的路面走进去,发现房子里面别有洞天,非常开阔。问现在的房主,才知道潘家这所房子面积足足有2170平方米。因为大部分都空着,老房子显得有些荒凉,但是房子的气势还在,那些直径1米多长的大缸,无声的说着当年潘同春曾经的兴盛和辉煌。 在马口老街行走,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房前屋后堆满残损的坛坛罐罐。这也是马口的一大特色。汉川有一句俗语:马口的院墙——烂坛(谈)。这句话的本意,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。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,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关系密切。《汉川县志》记载,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(1567——1573年)。清朝末年,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,民国时,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。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陶土生产,土质细腻密实,产品耐酸耐碱,坚实耐用,很受百姓欢迎。马口陶瓷所产都是坛、壶、钵、罐、缸、盆、烘炉等民间最常用的日用品,属于典型的民间陶瓷。马口陶器以品种多样、做工精细、价廉物美而远近闻名,不仅满足十里八乡的农家需求,而且依托汉江黄金水道,行销全国。解放后,马口“八仙坛”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,在全国知名度极高。而马口“老窑工”所津津乐道的,是马口人烧制的绘有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”等故事情节的“泡菜坛子”,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。现在,“马口窑”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淘宝和收藏的对象,而“马口的院墙——烂坛(谈)”这句俗语,也成为马口陶瓷业兴盛的一种见证。 马口老街的尽头,就是汉江干堤。马口是汉江河道最弯曲的地段之一,但现在站在河堤,我已经看不到九曲回肠的汉江了。1983年,马口附近的八一垸被汉江冲开,河道截弯取直缩短了5公里,汉江从此改道北移。当年马口老街河堤边帆船林立,商铺云集的繁华热闹,也渐渐成为历史。 得山水之灵气的系马口,人才亦辈出。1911年10月10日,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首义爆发,第一个起兵响应武昌首义的,是汉川革命*人梁钟汉、梁耀汉、梁辉汉兄弟。梁氏三兄弟就是马口人。《汉川县志》记载,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二天,梁钟汉等人在马口率起义队伍1000多人,直捣汉川县城。知县投降,汉川起义成功,当晚湖北军**汉川军政分府成立,梁钟汉担任军政分府总司令,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个地方军**。梁钟汉的弟弟梁耀汉、梁辉汉后来都为革命牺牲,梁钟汉建国后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,1959年才去世。 马口的人杰,当然不只梁氏兄弟。1928年任省委委员、武昌市委书记的魏人镜,是马口丁集人。解放后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的戏剧家胡沙,是马口金河人。创作的《读书郎》传唱至今的音乐家宋杨,也是马口人。马口还有省立马口中学,私立的耀汉中学,为汉川乃至湖北培养了不少人才。 马口人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享受,那就是听“善书”。善书又称汉川善书,解放前最为风行,马口是当年汉川善书的传播中心。善书的故事主题都是惩恶扬善,说善书的人叫先生,他用富有感染力的声调讲着生动曲折的故事,让台下的人听得如痴如醉。在马口乡村,每当一个村庄“讲善书”,四周的农民都会早早吃了夜饭来赶场。汉川善书的播火人,就是1886年生于马口的说书人王海元。王海元一生宣扬善书,促进了善书在汉江周围的传播。解放前,汉川善书和黄孝大鼓、天沔渔鼓一起进入武汉,被称为“三花进汉”,唱到了武汉的街巷,也唱进寻常百姓的生活。 “清风水美脉不走,青龙白虎戏马口。低潭肥鱼高湖藕,荷月团圆白梁酒。”这是马口一位秀才写下的诗句,这首小诗概括了马口古镇的文化,也说出了马口的特色美食。当年来马口的全国各地商人,首先要品尝这里的白高梁酒,吃低湖的肥鱼和高湖的藕。马口水多鱼也多,鱼能做上百种鱼菜。用高湖藕煨汤是马口人至今的习惯,荷月糕点则是马口人的送礼佳品。
您好宽带套餐有多种,不同地区的宽带资费是不同的,具体可以登陆当地电信的网上营业厅查看,然后根据您的需要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