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年太久远,恐难觅亲身说古者。打一点折扣,我可以说一些70年前的钓况。记忆童年,欢乐无穷,那时的钓具,那时的垂钓方法,今人看来,似在“考古”,但那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表现。
钓鱼是农家细伢仔的娱乐
70年前的湖南湘潭农村,农民们祈求的是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这只能是对生活的一种企盼,现实生活实在艰辛,人们不停地为生存而劳作,什么“休闲垂钓”,这是闻所未闻的词。只有那些不谙世事的农村伢仔,寻找快乐,将钓鱼作为经常性的游戏。乡下山多水多,儿童们成天以山水为友,陪伴他们度过这梦幻童年。
那时,农村孩子没有任何称得上是“钓具”的东西,用一根缝衣服的线,拴上一条蚯蚓,来到水塘边,见一大群“鱼嫩子”(小鱼)过来抢食,有贪吃的小鱼,叼住蚯蚓就不松口,尤其是一种叫“爬虎子”的鱼,大的有5?6厘米长,呈土黄色,浑身**一样,一张大嘴,特贪吃,咬住蚯蚓后即使被提出水面也不松口。小孩们钓得多时,回家当一顿小荤菜;钓得少时,给老猫小鸡打牙祭。这样的钓鱼,都是那些还缺着门牙的细伢仔的事。成年人即使是那些半大小子,都不会去钓鱼,因为当时的钓具和钓技没法钓上鱼来,加之农村捕鱼的工具和方法特多,如供单人使用的小网具有耙网(网口面积约50平方厘米)、推网和拖网等,还有一些用竹子编制的渔具。这些小型渔具,大都是农民们在农事较清闲时用它们找点荤腥味。
70年前的奇特钓具
钓竿:我们那个地方山多水多沟渠多,山边水边到处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小竹子,可以说任何一枝都可做钓竿。如果有人想去钓鱼,腰中别一把镰刀,走到哪里随手砍下一枝,修去枝叶,就是一支独竿。也有人选一些好看的竹子,如密节竹,或竹节中部鼓出来似大肚罗汉的罗汉竹,还有斑点竹等,做长期使用的钓竿。这些竿如留至现在,可是绝好的收藏品。
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钓线:用棉麻丝做钓线,这是很古老的用法,棉麻做钓线不知用了多少世纪,堪比秦砖汉瓦。当然,棉麻做钓线,在那时优点很突出,到处都有,取材方便,线径粗细都有,而且也很结实。棉麻线的不足是吸水量大,灵敏度差。
人们想方设法寻找各种做优质线的材料。有的用马尾毛做原料,取几根马尾毛并成股,而后多股连接成钓线,接线时很有讲究,接头都要朝下,叫“顺水拖”,以减少扬竿时的阻力。这种线有拉力,也不吸水,只是线太粗,结节多,太笨。
更有一种最奇特的钓线,按现代人的说法,可以称之为纯天然线。也不知道始创者为谁,那时在农村稍为精明一点的孩子都会用这种办法制作真正的“生物钓线”。山上有一种浅黄色带毒毛的小爬虫,称“洋辣子”,大的约3?4厘米长。它浑身长满毒刺毛,沾到人的皮肤上痒痛红肿。小孩们抓到最大的用小棒夹住,用刀从它的背部划开,体内有一条似白粗线的东西,有十几厘米长,挑出后可用手将它扯长至30厘米左右,不断也不会缩回去。而后将它放到醋中浸泡一下,就定型了,成为一条半透明的钓线,用多根这样的线接起来做钓线。它的优点是透明度好,在水中看不出来,也有一定拉力。不足的是线上结节多,拉力仍显不够。
在当时最牛的钓线就是丝线,它有粗有细,可供选择,拉力大。不足的也是吸水性高,且过度延长。
缝衣针改做鱼钩:在当时凡钓鱼的人都会用缝衣服的针改做鱼钩。先将针烧红敲去针鼻(穿线孔),并将头上砸扁,做拴线的挡头,而后窝制成钩状,再烧红沾水(淬火),增强其硬度,一只自己制作的鱼钩就制成了。在当时谁要有一枚真正的鱼钩,令人羡慕不已。
横着拴的浮漂:走进现在的渔具商店,五光十色的漂子最显眼。在70年前的浮漂也颇具特色,凡能浮在水面的东西都可成为浮漂:有干树枝、小竹棍、干苇尖,还有用鸡鸭鹅毛梗制成的漂。这些漂大约都是十多厘米长,用钓线结一活扣拴在漂子的当中,能上下调整,漂子是横卧于水面,也有的拴在漂子1/3的地方,鱼咬钩拉动钓线,漂子会立起来。
“摇车”打脚鱼
所谓摇车,就是现在被称为“鳖*”的锚竿。摇车主要用于锚取脚鱼(甲鱼有脚,湖南人称脚鱼),当然,也可锚取其他鱼。摇车竿长2米左右,用竹片合成或用硬木制作,竿身坚硬不易弯曲,竿上有过线圈,后部装大号手拨叉齿轮,摇轮收线,这可能就是“摇车”的原意。摇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钩,这种钩单个像字母“M”,只是两条腿向内扣一些,当中的弯没有那么深,单钩每只长6?8厘米,每组钩由十几枚单钩串接而成,特像蜈蚣,故也称蜈蚣钩,使用时前端加坠,不装饵,只要见到水面浮出甲鱼,将钩甩过去,钓手猛地抬竿,钩子就可能钩住甲鱼的裙边被拖上来。
打脚鱼的人大都为农民,农忙时种田,闲时抓副业挣点油盐钱。由于使用摇车有很大难度,只有久经练习,才能成为打脚鱼的高手。甲鱼在夏日的早晚爱浮出水面呼吸空气,经常能见到这些**在水边转悠。他们要有一副好眼力,因为甲鱼通常只将小鼻孔露出水面换气,目标并不明显,还要能和小鱼区别开,其难度更大,这些钓手的行装也很特别,通常带一个独脚凳,就是在一根约50厘米长的木桩上钉一块小木板做座凳,坐时两脚前支,与独脚凳形成稳固的三角。独脚凳最大的特点不仅是携带方便,坐上后身体处于半坐半立状态,便于快速出竿,这种半坐对调整身体的转向也很灵活。钓手在观察水面寻觅甲鱼时还会击掌,或口中发出“啪啪”的响声,以招引甲鱼出水。
这种锚甲鱼的方法和今人使用锚钩的方法基本相同,使用时不是将钩投向目标,而是抛至远于目标的3?4米处,这有两个最大好处,首先不会惊鱼,否则它下沉躲避,其次是如有偏差,在收线时可向左右摆动,修正方位,当确定锚钩在鱼的正前方时,即发力猛抬竿,使锚钩迅速飞向目标,一些老钓手十拿九稳,邻居们说他这杆*赛过养5只老母鸡(下蛋卖钱)。
游钓白条 飞鱼入篓
农村中也有人会用手竿钓“游鱼子”(白条),这种人基本上属于会动脑子的人,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抓点活钱,半农半渔。他们钓鱼的技术很好,那时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鱼供别人随便钓,只有白条是野鱼,任何人到任何地方都可钓取,有能耐的人一次可钓二三斤。他们的钓具很简单:就是一副鱼竿,一只大口鱼篓拴在腰上,单钩不用漂,边走边甩,也是先将钩抛向最远处,而后慢慢向回拖,使钩子不沉底,钓饵大多是蚯蚓,鱼咬钩后,迅速提鱼出水,使之飞向鱼篓,由于钩子无倒刺,鱼落入篓底大多会自动脱钩,看钓手们一拖一飞一接,动作熟练潇洒。
作者当时也学会钓白条。曾在湘江边上显过手艺。在江边钓流水与在池塘钓静水有些不同。江水是流水,鱼也爱吃活食,只要将钩子抛向上游,流水会将钩子推向下方,也可停着不动,任水将钩推摆,也可提竿再抛向上游。所以在江边垂钓不必走动,可选一固定钓点。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大石块当座位,再在钓位后方捡一些石块,垒一个反向的半圆形的挡墙,这是因为在江边钓鱼将鱼向后甩,使鱼落在岸上,也是因为钩子无倒刺,鱼掉地后大多脱钩,如果钓一条起身捡一次鱼,人太累,也太耽误工夫,垒这道小坎就为了挡鱼,因鱼掉在地上要蹦跳,石坎挡着,跳不过去,待钓了许多条后,再去捡一次。我那时也算是钓得不错的,后面经常围着参观者,三两分钟上一条鱼,引来大家称赞,当了一回“昔日英雄”。
以上这些是70年前的往事,由于地区和人群的不同,各地会有差别,这也是一个地方的一段古渔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