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钓鱼技巧 >

大部分钓友会觉得钓大鱼要去深水,深水出大鱼,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, 很多钓友目前都会持有一个自主想法,认为哪里水深,哪里就应该有大鱼,其实这种思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,鱼究竟活跃在哪里,浅水?深水?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,如果说非要强制性的定义为:浅水鱼小,深水鱼大,这种定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

对于大鱼,小鱼来说,它们也是一个有机体,不敢说多么聪明,至少会有一点自己的思想,而对于钓鱼人来说,想要破解浅水小鱼,深水大鱼的常规定论,那么有时候换位思考,反推思路是完全有必要的

野生鲫鱼

浅水和深水只是一个固定层面,鱼是一个活动体,活跃在哪里,还得看条件是否符合活跃的需求

不管是浅水和深水来说,鱼的个体是不能统一划定的,只要水域条件符合,浅水也可以存大鱼,深水也会聚小鱼

换位思考:假如钓鱼人充当一回鱼,那么你会觉得什么的条件才是适合活跃的需求

笔者如果把自己想象成鱼,符合活跃的条件无非以下三种

一:光线是否符合自身的特性

光线对于水域来说是有一定影响性的,特别是浅水深水来说,光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

假如笔者把自己想象为鲫鱼,鲤鱼,因为我是一种避光性的鱼,那么在一天当中光线弱的时间段就在早晨,傍晚或者晚上,这三个时间段因为光线不足,我在水域深度选择上就不会作出针对性的选择,我可能会在浅水区,也有可能在深水区,但是一旦光线充足,如:夏季的中午时分,浅水区的光线势必增强,这个时候我势必会离开浅水区而转移到深水区

如果笔者把自己想象为黄辣丁,鲶鱼,因为我是一种完全厌光的鱼类,所以我对光线的要求更高,通常我是不会到光线充足的水域去,对于浅水来说,即使是早晨光线不足,但是有可能环境较好,水质清澈,那么我还是会继续呆在深水区

水下看光线的视角

小结:对于鱼本身而言,它有属于自己的特性,对于光线来说会有选择性,而这种选择性也会影响它们对于浅水和深水水域深度的选择

二:温度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

对于温度来说,浅水和深水的温度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,相同的时间段浅水和深水的温度是不相同,这也是鱼选择浅水和深水的自身需求

对于温度来说,一般浅水升温比较快,深水则慢一些,而鱼作为一种不可变温生物,需要寻找合适的温度来调节自身的需求,就如人一样:天热减衣,天冷加衣是同样的道理

假如笔者把自己想象为鲤鱼:我所喜欢的温度是20—35度,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影响我的活性问题,如果说在某一天某一个时间段,我原本栖息在深水区,但是温度不是我最佳适应范围,这个时候我感知到浅水温度逐渐上升,正是我适宜的温度,这个时候我就会游向浅水区活动,但是一旦浅水区温度再次出现变化,不再适宜,我还会继续更换水域

小结:温度是鱼类生存和活动的需求,它只要感知某个水域温度适合,那么它就会趋向某个水域,对于浅水深水来说鱼本身并不是太多的考虑,只要满足自身的需求,浅水也会存大鱼

鲤鱼

三:食物是否符合自身的觅食

食物是任何一种生物存活下去的前提,对于鱼也是一样,鱼本身会有一个趋食行为,如果说在某一水域有足够的食物来源,那么鱼就会聚集于此,这就是食物效应

假如笔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:我在一天的活动中体能消耗,必须要觅食来补充能量,所以我会四处游荡,一旦发现有食物的存在,我便会观察后确定安全在觅食,至于是在浅水或者深水,这个我不会多考虑,应该自身的需求加上食物效应会强制性使我进行觅食

对于浅水和深水来说,钓鱼人都清楚,浅水食物相对较多,这也是很多时候能够在浅水钓获大个体鱼类的原因,不管是浅水还是深水,只要食物适合鱼类的觅食,那么浅水也会来大鱼,相反如果说深水食物多,大鱼小鱼也都会聚集在此

水底鱼觅食情形

浅水鱼体小,深水鱼体大,笔者的两次作钓实战完全可以**这种概括性的理论

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,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成立的,对于这种理论,笔者曾专门实践过,至于效果嘛,我觉得完全可以反推这种理论

实战一解析:浅水区作钓

笔者曾找了一处水域,水深大概在1m左右,也算是浅水区的范围内,而且水质也是比较好的,从游走周围的环境来看,这处水域是很少有人来做钓的

开始做钓时,我选择的是五谷杂粮进行打窝,就是为了兼顾多种对象鱼作钓,在调钓的过程中发现此水域的深度在1m以内最深不会超过1.5m,选择的饵料是一款比较综合性的,调钓也是稍微钝一些,对于陌生的钓位来说,鱼口还是比较凶猛的,没必要讲究太灵,所以我就以最常使用平水钓两目为调钓方向

短杆做钓浅水

在前期做钓过程中,发现鱼口比较稀少,因为去的比较早,水体温度还没有完全上来,所以鱼口比较差,但是时间持续到7点左右时,开始迎来一波上鱼小高峰,小个体鱼类:白条,翘嘴。中小个体鱼类:鲫鱼,小鲤鱼。大个体鱼类:大鲤鱼。都有收获。在作钓过程中我也纳闷过,这么浅的水深怎么可能有大个体的鲤鱼呢?然后细想一下:光线不充足、食物充足(钓位选择在靠近水草边)温度适宜,多种因素结合使得大部分鱼类开始聚集到浅水区活动

由此次做钓可以看出:浅水区也是存在一定的大鱼量,只要外部环境符合鱼类的特性和需求,那么它的活动范围就不再局限,也是有选择性

三条鲤鱼

实战二解析:深水区作钓

笔者这一次选择在一处水位比较深的水域环境下,也是本着深水钓大鱼的思路来做钓,同时也是想验证一下在深水作钓是不是只能钓到大鱼

因为所选钓点不属于新钓点,所以我很清楚这处水域的水深,大概在3m左右,3m的水深钓底来说也算是深水的范围了

长竿钓深水

在装备上我选择了5.4m的28调性鱼竿,因为想要钓底,所以浮漂到竿梢的距离不能太短,所以选用一款稍微长一些的竿子,在饵料上选择一款综合性的搓饵,因为水深缘故,拉饵未必能够完全的到底,所以还是选择比重重,雾化少的搓饵做钓

在作钓过程中我发现,鱼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稀少,我本以为深水情况下,鱼口会比较稀少,属于半天一口的情况,但是事实却完全相反,鱼口表现的很是频繁,白条,翘嘴,鲫鱼都有收获,唯独没有大个体的鲤鱼进护

分析其原因:鱼口的快频率导致我抛竿的频率加快,使得水底的环境趋于不稳定化,大鱼存留的时间更短,而且当时的做钓时间大概在10点左右,可能温度已经上来了,大鱼可能已经游向更深的水域,使的在鱼货上都是以中小个体鱼类为主

由此可见:深水虽然可以钓大鱼,但绝不是定律性的,一旦外在环境不满足,那么深水做钓大鱼的几率就会降低,而对于中小个体鱼来说,他们对于外部环境没有过多的针对性,所以在作钓过程中鱼获多以小鱼为主

鲤鱼,鲫鱼,白条都有

小结:在两次实战作钓中可以发现:浅水和深水作钓并不能完全定义为浅水鱼小,深水鱼大,所以钓友们应谨慎对待这种理论,特别是新手钓友

换位思考虽然只是一种方式,但却可以细微性的改变我们的认知,自主认知固然重要,但是影响因素也是不可忽略

对于换位思考来说,也是我们做钓的一种方式,虽然没有依据性,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得到一些细微性的做钓认知

对于浅水鱼体小,深水鱼体大的认知,我们不能只依据自主想法,而是多应该实践,实践是反推的最佳途径

当我们在遇到任何一种理论认知的时候,不要过于的盲从,很多钓友为什么钓不好鱼,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在于刻意的模仿,而没有反推的意识,进而不能够强化自身的做钓能力

做钓不是靠自主想法就可以胜任的,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作出相对性的改变,多方位的考虑加上针对性的实践做钓,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我们的做钓经验

换位思考

总结一下

对于做钓而言,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独立的思想,不能被惯有思想所束缚,有时候通过换位思考加上实践反推,那么在做钓效果和认知上都会大大提升。正如本文所叙述浅水鱼体小,深水鱼体大而言,只要我们通过换位思考加上实践做钓,那么对于这种理论的认知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909091757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